《義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功典范》:文化底蘊篇:敢闖敢干的義烏人(下)
時間:2007-4-25 來源:金廣新聞 閱讀5177次
在充滿現代氣息的義烏國際商貿城,天南海北的客商是川流不息,非常熱鬧。在人群中,一位挑著滿滿兩只蛇皮袋的人特別顯眼。攀談中記者得知,他叫許祖德,是義烏本地人,今年已經50多了,在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著一個手工小飾品的攤位。
【錄音】“有攤位,我天天都挑來,本身利很薄,現在做生意,能省就省一點,雇人的話本身就賺不到多少錢。”
許祖德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原材料挨家挨戶送到加工戶手中,然后把加工戶做好的成品收回來,一天在加工戶和商貿城之間來來回回要跑好多趟。蛇皮袋里裝的正是剛收回來的成品。我們跟著許祖德來到了他的攤位前,原來,這種小飾品每個的批發價才1毛錢,除掉材料費和加工費,每個飾品許祖德能賺幾分錢,利潤并不高。
【錄音】“義烏人一貫來艱苦樸素,吃苦耐勞,基本上都是這樣。因為能吃苦才能賺到錢,現在的錢都是從吃苦賺來的,不吃苦那能賺到錢呢,不可能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家都時常會用到吸管,但你知道嗎?國人所用的吸管幾乎都是義烏人做的。義烏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當年從一根小小的吸管做起,做成了現在世界吸管業的老大。在義烏市場上,每百根裝的一包吸管批發價是7毛錢,那么每一根吸管的利潤只有幾厘錢。
“不以利小而不為”,正是義烏人求真務實的體現。他們常說“客人是條龍、不來要受窮”, 堅持在對方賺錢前提下我再賺錢,人賺九我賺一的營商理念。襪業、針織內衣、玩具、飾品、拉鏈、吸管、紐扣……義烏企業家們從不回避做“小生意”,做小生意也要把它做好做大做到第一。就是這種別人瞧不上眼的小東西,匯聚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原義烏市政協副主席馮志來【錄音】“我們既沒有資本,也沒有什么資源,那怎么辦?只有實事求是,做人家看不上眼的事,也可以發展,資本會慢慢多起來,就可半大一點的事情,本來是小廠也便做大廠了。”
古人云:有容乃大。義烏人的寬容、義烏人的包容、義烏人的相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書寫了義烏眾商投資的人文環境。不欺生、不排外是義烏得以吸引近百萬外地人、40余個民族,僅100個國家,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在這里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錄音】“開放方面先走一步,打開城門讓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第二個讓外地農民進城,東陽永康金華的農民進城,我們都平等地對待他們。第三個就是對外國人開放,你只要來都歡迎。”
富起來的義烏人如今仍然保留著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傳統,他們在“雞毛換糖”經商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誠信為本、重情重義的理念。一些民營企業家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把對人的關愛和對弱勢群體的的幫扶,與追求企業利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義烏人加入到慈善事業的行列中來。目前,義烏全市的慈善基金募集量達到1.14億元,其中三分之二的捐款來自企業主和經商戶。
新光集團董事長周曉光從1998年開始,每年資助百名學生上學, 投資開辦學校。2002年還特別設立了周曉光助學基金會,幫助那些家庭困難的優秀學生和優秀教師。
【錄音】“我覺得你自足它并不是為了宣傳,也不是為什么,我覺得自己能為社會承擔一份責任,獻出一份愛心,對自己來講,會帶來很多快樂。義烏人很樸實,回饋社會、關愛社會這種很樸實的愛心,每個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