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爸爸就已經(jīng)出去“雞毛換糖”了,后來,兩個哥哥長大了也陸續(xù)跟著我的爸爸去“雞毛換糖”。
在1979年的春節(jié),我非常希望和爸爸一起去挑貨郎擔,因為家里兄弟姐妹六個,一旦爸爸出去挑貨郎擔,我們就覺得在家里特別苦,根本吃不飽飯。那時,我每天都希望春節(jié)的時候要和爸爸去“雞毛換糖”,從而能夠吃上白米飯,所以我盡了所有辦法說服我爸爸帶著我一起去“雞毛換糖”。

當時的人們用雞毛換糖(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爸爸同意后就帶上我跨上了十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一路到了三百公里以外的江西弋陽縣,在方志敏故居的村莊住下,開始了手搖波浪鼓的“雞毛換糖”……

樓仲平重走“雞毛換糖”之路
14歲的我由于營養(yǎng)不良,個頭十分瘦小挑不起貨郎擔,爸爸專門到附近的山里砍了毛竹,編了一副毛竹的小貨郎筐,讓我挑著小的貨郎擔跟著爸爸“雞毛換糖”。這樣一來,在最要長身體的年紀里天天挑著擔子,我的身高就更加長不高了。

當年的貨郎擔(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挑“貨郎擔”用的扁擔和一般的扁擔是不一樣的,杉木扁擔很軟,挑的過程當中會很有節(jié)奏的搖起來。
這樣一來,在挑的時候人的腳步會跟著走,所以挑著雞毛走路會特別快,小孩子不跑快點都追不上我。現(xiàn)在我走路很快,和老婆出門時不時的就把我老婆扔在了后面,同事和我出差時一轉(zhuǎn)眼就跟丟了,這都是因為那時“雞毛換糖”練出來的腳力。

樓仲平重走“雞毛換糖”之路,像不?
1979年時期的“雞毛換糖”,義烏廿三里已經(jīng)形成了提籃市場。所以我去挑貨郎擔時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用糖去換雞毛了,而改用牛皮筋、發(fā)夾、紐扣等小百貨去換“雞毛”。我們“雞毛換糖”的地區(qū)主要是山區(qū),通常我們都會4點起床,5點出門,先走出去20多公里,趕三四個小時的路,然后到規(guī)劃當中最遠的村莊,一邊換雞毛一邊往回走。這樣一來,雞毛換的越來越多,擔子越來越重時,也離回家的路程越來越近了,從而也就減少了體力消耗。那一年的春節(jié),半個多月的時間,雖然每天都要翻越百里路,道路崎嶇,路途艱險,但我自己并不覺得有多辛苦。磨破腳皮,讓我第一次真正賺到了十多塊錢。回家以后,爸爸再怎么罵我,死活也不去上學(xué)了……
雞毛鴨毛甲魚殼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