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功典范》系列報道:“產業聯動篇”(下)
時間:2006-1-26 來源:未知 閱讀5413次
《義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功典范》系列報道:今天播出“產業聯動篇” 下篇: 產業聯動還帶來了什么,由金華臺記者鐘揚采寫
實踐證明,產業聯動使義烏小商品城有了強大的產業支撐,使小商品城確保品種多、價格低的優勢。那么,除此以外,產業聯動還帶來了什么? 也許,是多年經商的經驗所得,我們發現,從商業向工業轉型的義烏企業有著較強的品牌意識,對科技也格外重視。可以說,義烏企業打造科技品牌創造了高起點。
“雙童”公司總經理樓仲平【錄音】:“從95年7月開始就注冊商標,這一點對我們廠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現在“雙童”這個品牌在義烏有一定的知名度,一個取決于我們這個品牌注冊的比較早,一個是打廣告比較早。”
浪莎襪業在建好廠房開始生產之前,就已注冊了商標,他們說這叫先取名后生孩子; 2002年,浪莎襪業成為我市第一只中國馳名商標,也是中國襪業的第一只中國馳名商標。 浪莎襪業的發展歷史也是義烏企業重視科技投入、推動產業升級的縮影。浪莎襪業創造了國內同行業的“十個第一”,其中不少就與科技有關,如:第一個引進世界最先進的襪機設備,第一個與世界頂級企業———美國杜邦公司合作開發新產品,第一個在同行業中引進了國外技術人才。
目前,公司建有博士后工作站、紡織品研發中心,使“浪莎”一直處于襪業技術的制高點。 浪莎襪業董事長翁榮金【錄音】: 我們現在引進博士,圍繞產品創新,結合他們學校的研發成果,能轉移到我們生產研發上來,實現產學研相結合,把最新的產品輸送到市場上。” 據介紹,現在義烏大中企業普遍與大中院校掛鉤;在義烏企業工作的大專以上的人才已達到三十六萬人。 近幾年來的種種現象表明,義烏貿工聯動不僅對義烏本市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且還對周邊縣(市)及省份的經濟發展帶來變化。
金東區的金三角開發區成立于2003年,至今已引進企業數百家。由于毗鄰義烏,三分之二的投資者來自義烏,其他投資者也以在義烏經商的企業主為多。浦江于2003年提出“接軌義烏”的戰略,并把一年一度的水晶博覽會與掛鎖博覽會搬到了義烏,這一接,為浦江引入了100多家義烏企業。 義烏政府在鼓勵企業“引進來”的同時,也鼓勵他們“走出去”。義烏市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龔有根【錄音】:“鼓勵他們走出去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企業發展的需要。企業要做強做大,它必須要向周邊輻射。第二,考慮義烏土地情況,因為義烏土地利用確實比較緊張。” 除了投資辦廠,來料加工業務的輸出也大大增強了義烏的輻射范圍。
2005年,義烏市場輸出來料加工業務貨值100多億元,帶動周邊地區30多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小商品來料加工,義烏向這些地區支付加工業務費10多億元。 有關部門介紹,義烏的輻射范圍已從浙中地區擴大到衢州、麗水及浙贛閩交界地區,乃至更遠區域;擴散方式多種多樣,既有來料加工、資本輸出,也有技術輸出、產業鏈延伸。
義烏市市長吳蔚榮【錄音】:“人家好的資源要為我所用。在‘發展城市群,共建大金華’的總體思路下,我們和周邊縣市有了更加緊密的合作。今后我們將更好地利用周邊的資源,提升義烏市場,只有周邊發展了,義烏才能更快的發展,同時也能更好地為周邊服務。” 我市“十一五”規劃綱要強調,在提升金華市區在城市群中的內核功能的同時,應發揮義烏在城市群中的輻射作用。義烏的市場輻射、產業輻射作用將在我市“發展城市群、共建大金華”的重要戰略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