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功典范》“產業聯動篇”(上)
時間:2006-1-26 來源:未知 閱讀5762次
《義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功典范》系列報道,今天播送“產業聯動篇”(上) “市場與產業聯動”是義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獨特路徑 由金華臺記者鐘揚采寫
朋友從國外出差回來,帶回各式各樣可愛的小禮物,打開一看,發現產地是中國義烏……這樣的事在我們身邊已不止一次聽到。義烏人有理由為此感到萬分自豪,因為,目前義烏本地生產的小商品已占到義烏市場經營總量的三分之一,其“身影”不僅遍及國內各地,而且遠涉重洋銷往世界206個國家和地區。
人稱“拉鏈大王”的義烏企業家陶海弟,從雞毛換糖,到擺攤賣別人做的拉鏈。如今,他創辦的浙江偉海拉鏈集團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拉鏈生產企業,年產拉鏈可繞赤道200圈。
義烏企業家樓仲平, 90年代初在小商品市場擺攤賣別人做的吸管。如今,他創辦的“雙童”吸管企業每天生產5個集裝箱,成為全球最大的飲用吸管生產企業……
在義烏,像他們這樣靠做小商品生意積累了原始資本后再轉向辦廠的實業家比比皆是,“浪莎”襪業、“新光”飾品等無不如此。義烏本地產品為小商品市場的進一步繁榮提升提供了強大的產業支撐。
“拉鏈大王”陶海弟:(出錄音) “開始的時候,市場支撐了我們這些企業,現在我們企業也帶動了市場的發展,我覺得這是相關聯動的。”
“市場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市場”,這已成為義烏小商品城發展到現在一個重要的成功經驗。那么,當年在小商品市場擺攤的商人怎樣轉向辦工廠,又怎么能辦得如此成功的呢?采訪中,答案漸漸浮出了水面。
偉海拉鏈集團董事長陶海弟:(出錄音)“當時我辦廠之前義烏也出臺了幾條政策:以商促工,貿工聯動。我覺得市政府的決策是對的,號召我們這些經商十幾年,有網絡客戶的人去辦廠。”
“雙童”吸管總經理樓仲平2 (出錄音) “那時候義烏的工業經濟非常薄弱。那時義烏政府出臺了以商促工政策,希望經商的人自己去搞實業辦工廠,在93、94年,義務確實辦了一大批工廠,義烏的工業企業就是從這時候起步的。”
這些企業家們告訴記者:當年,一方面是政府的引導和扶持,另一方面,他們自己也意識到賣人家產品的種種不足,如:品種價格受制于人,路途遙遠、供貨不及時,有錢賺的商品經常一哄而上等等。更重要的是,此時,多年的市場練攤已使自己具備經商的頭腦,擁有大批固定的客戶,擁有了雄厚的資金。如果自己辦廠,前景將更加美好…… 就這樣,在義烏市政府的政策孵化催化下,90年代中期,小商品加工廠如雨后春筍,在義烏城鄉涌現。雖然它們中大多還是家庭式作坊,只有幾臺機器,工藝簡陋。但它們依托小商品市場,市場信息靈敏,銷售渠道暢通,一開始就顯露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短短的十一二年間,義烏的工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如今,義烏全市工業企業已達兩萬五千家,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優勢行業有20多個,其中針織襪業、飾品、工藝品、拉鏈、化妝品、玩具等產業的產銷量占全國的30%以上……“小商品義烏造”的口號已經喊響。市場帶動工業,工業支撐市場,兩者雙向互動、相互依存、共同繁榮的局面已經形成。
華鴻控股集團董事長龔品章:(出錄音) “華鴻因為在義烏,所以才有這種可能性發展到今天,如果華鴻在廣州或上海,華鴻就不會有今天,因為大城市是不會注意到一個小企業的,還有一個原因,我認為跟我們政府的戰略是有關系的。” 市場攤位為什么能走出那么多成功的實業家,眾多義烏企業為什么能成為行業內龍頭老大;義烏的產業聯動發展,如今又給周邊地區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明天請繼續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