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中,一個普通農婦大鬧縣委書記辦公室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就是這場風波,觸發了義烏走什么路的“大地震”。
那是1982年,義烏農民為了生計,進城在馬路兩邊擺起了小攤兒,漸漸形成了馬路市場。農婦馮愛倩就是其中一個。一天,她在擺攤時被沒收了菜籃子,氣昏了頭的馮愛倩不顧一切地沖進縣委書記謝高華的辦公室,拍著桌子喊道:“我找不到工作,又不讓擺攤,我們全家吃什么?”
謝高華被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馮愛倩驚呆了。一個普通婦女為了擺攤竟敢在縣委書記辦公室大吵大鬧,這是怎么了?冷靜下來后,他給馮愛倩倒了杯水,讓她坐下來不著急,慢慢說。兩人一問一答地聊了起來。
馮愛倩把幾十年“雞毛換糖”和后來擺攤的辛酸經歷,一股腦地倒了出來,“你們當官的要替我們老百姓想想,只靠一畝三分地兒連飯都吃不飽,總得給我們一條出路啊。”
一個縣委書記與一個農村婦女的這場對話,持續了整整一個下午。馮愛倩的事深深震撼了謝高華,他陷入了沉思:義烏一沒資源,二沒工廠,地少人多,老百姓要吃飯,確實得想辦法啊!
一石激起千層浪,老百姓的生存困境像錐子一樣,刺痛了義烏決策者的心。義烏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我們到底應該為老百姓做什么?把老百姓往哪里帶?“老百姓擺攤做生意,是資本主義尾巴,還是人民生活的需要?”市場放開能讓經濟活起來,老百姓擺攤能夠解決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出路,但現行政策不允許啊,怎么辦?義烏縣委縣政府開始了長達數月的調研,全縣上下展開了一場大討論。義烏縣委縣政府頂住重重壓力,做出決策:允許農民進城,允許農民經商,允許長途販運,允許競爭。縣委書記謝高華明確表態:有問題我負責,寧可不要烏紗帽!
領導的思想解放了,老百姓的手腳也就放開了。從此義烏的民營經濟風起云涌,在全國率先建立小商品市場。短短的二十幾年,義烏的小商品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學家林毅夫說:義烏的成就令學者們感到目瞪口呆。而四代小商品市場發展無不映射義烏那股闖勁!沖勁!去年,實現商品市場成交額389億元,平均每天成交一億多元。現在,民營經濟已占據義烏經濟總量的90%以上。
“如果你看到一個發展成功的城市,基本上你可以看到它背后非常明智的政府。”縱觀義烏經濟社會的每一步發展,都顯示出政府順應老百姓求富、盼富的心愿,執政為民、敢為人先的勇氣和精神。
有敢為人先的政府,就一定會培育出敢為人先的群眾,就一定會產生敢為人先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在義烏,敢為人先的企業家是市場繁榮的持久生命力。
一根細細的吸管,大家可以猜一下,它的售價是多少?———不到一分錢,利潤微乎其微。可正是這支不起眼的吸管卻造就了一個全球老大———世界最大的吸管生產企業,義烏雙童日用品公司。它的年銷售額近1個億。我算了一筆賬,這就是100多億根吸管啊!我眼前仿佛出現了由無數根吸管組成的海洋。若不是身臨其境的采訪,我簡直無法想象。
“雙童”的老總樓仲平家里太窮,讀完初二后就輟學跟著父親去江西一帶雞毛換糖。后來,他看到市場上吸管的需求量很大,但因為每根吸管的利潤只有5厘錢,一般人都不屑去做。可他一想,吸管利潤雖薄,但大家每天都要用,這就是市場。只要有市場,小吸管也能賺大錢。1994年,樓仲平夫婦租了兩間民房,買來兩臺機器,開始生產吸管。
三年后,樓仲平的吸管生意越做越大,從最初每天生產幾百公斤的小作坊,發展成每天僅出口就達8噸的大公司。采訪中,樓仲平得意地告訴我,網絡在中國還是新生事物的時候,他就把吸管放到網上賣了,用吸管把世界都‘吸’進來了。現在,雙童吸管占全球產量的1/4,小小吸管帶來了巨大利潤。
這樣的事兒在義烏有很多。十幾年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山村女孩周曉光,憑60元起家,創辦了總資產5個億的新光飾品集團。大家看,我手上戴的這個手鏈,就是在新光飾品店買的,只花了十幾塊錢,新光就是靠賺這種小錢成為了中國飾品行業的“大姐大”。今年的世界杯,讓那些做旗幟、假發、足球的義烏商人也大賺了一筆。一面旗子只賺分分錢,世界杯開戰僅僅兩個星期,有個專門生產旗幟的商人,足足賺了400萬元!許多人逛過義烏之后,對商品的數量、價格很吃驚,數量太多了,價格太便宜了。
不以利小而不為,義烏商人正是憑著這種瞄準市場、敢為人先的勇氣和精神,造就了聚沙成塔的財富傳奇。
崛起的是市場,沉淀的是精神。這個創造奇跡的城市,這些創造奇跡的人,就是憑著敢為人先的勇氣和精神鑄造了今天的奇跡。這里原本是一個窮鄉僻壤,卻成了世界小商品交易的中心,靠的就是執政為民、敢為人先;這些人原本是繡花的、賣冰棍的、擺地攤的、修打火機的小商小販,卻成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成長為國內著名、世界知名的企業家,靠的就是瞄準市場、敢為人先。
敢為人先鑄精神,這就是義烏的力量所在、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