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妞導讀
從去年5月份以來,“雙童”樓仲平多次受邀參加浙江省創業導師培訓工程,連續為全省大學創業導師們進行創新創業等主題的培訓分享,去年年底還被評為了“省級創新創業導師”!
這不,新學期開啟之際,“雙童”樓仲平在9月19日也受邀參加浙江師范大學高校創業指導師資研訓班第三期,為省創業導師們分享專題課程《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業認知”》!下個月,樓仲平還將受邀義烏工商學院為大學老師進行連續多期培訓!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么樓仲平一個草根創業者會連續多次受邀為創業導師們進行培訓。其實,樓仲平也是從最基礎的小學文化開始積累,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打造自身的超強學習力,不斷改變不斷學習,實現了從60后到90后的迭代,從一個草根創業者成長為浙江省創業導師!
想知道樓仲平是如何通過自我迭代逆襲成長的嗎?點擊下方藍字即可閱讀哦!
小學文化的小貨郎如何站上清華大學的大講臺?草根教授樓仲平的逆襲成長記(
浙師大課件:《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業認知”》
下面妞就和大家分享樓仲平在浙師大分享了兩個小時課程當中的幾個主要關鍵詞吧:
“認知”我的年齡
在面對這個瞬息萬變的現代信息社會時,大家都充滿了緊迫感和進取心,意識到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沒有激情,還覺得覺得自己很厲害用以往的經驗來解決現在的問題時,你就老了!
現在“年輕人”的定義是能適應科技進步并與時俱進;不斷刷新認知挑戰自我;勇于實踐、敢于創新;有年輕的思維和認知、年輕的圈子和團隊。 所以,樓仲平不斷嘗試新的突破,永遠將自己定位在25歲,持續學習緊跟時代發展,讓自己和團隊不被時代所淘汰!
“新人類社會”來臨
現代社會,商業形式發生巨變,全新的思維模式開啟,原有的商業認知面臨顛覆并瓦解。年輕人注重自我、平等和自由,追求個性和快樂。
認知“全球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成本不再是制造業的核心優勢。企業必須面對時代的不斷變化,產業發展“棲”水草而居,中國制造商業競爭“價值鏈”轉移逐漸從“規模型”向“價值型”轉變。企業經營“核心價值鏈”轉移,由成本、價格、設備、產品等要素逐漸轉向品牌、渠道、標準、研發、數據、互聯網…… 傳統業主杯具時代已經來臨:經驗逐漸成為毒藥!
“認知”和“經營”時間軸
現代商業知識的認知周期已縮短到3.2年,我們不能用小孩的思維來認知成人面對的事物,更不能用幾十年前的認知來理解今天的社會。每個人的成長伴隨著不斷的否定,在認知、糾錯、不斷改變下實現自我成長。“創業者”最應該有“時間軸”的概念,需要擁有自我蛻變的能力,否則你就很難成長!
樓仲平也用“雙童”的發展史告訴大家經營也是有時間軸的,會遇到各種瓶頸和每個階段的“天花板”。企業沒有所謂的成功,只有不斷的成長,我們無法用既有經驗和技術解決所遇到所有問題!
認知“慣性思維”
樓仲平通過“盲人買剪刀”及“吵架”兩個小案例和大家分享了認知“慣性思維”:“我們常常會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認識的積累,習慣于從固有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事物。這種思維一旦形成就很難打破,并習慣性拒絕接受新事物,久而久之形成固有的思維模式!所以,很多時候限制自己的恰恰是自己的思維定式,我們要跳出自己的思維定式!”
案例一:張三博士從小就聰明,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以上,屬于天賦極高者,并為此而洋洋得意。
有一次,他遇到學校的花園修剪工,修剪工對張三說:嗨,博士!我出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確,張三點頭同意。修剪工說:有一位既聾又啞的人,到五金店買幾根釘子,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柜臺上,右手所致拳頭做出敲擊狀的樣子。售貨員見狀,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著的那兩根指頭。于是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剛走出商店就進來一位盲人,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怎樣做手勢?
案例二:公安局長下班后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請問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么關系?
據測試,上述問題在100名被試中只有兩人答對!父母一個也沒有答對,只有2位小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
看了以上兩個案例,你會如何回答呢?答案就在下方PPT中哦!
“矛盾”的時代
“雙童”樓仲平通過日本奈良一次性筷子的故事告訴大家成也工匠精神、敗也工匠精神,沒有改變,“工匠”精神也沒有用。作為創業者來講,我們不能用過往的經驗來理解發生的一切,否則你會被時代所拋棄。在不同的時代,你對時間和技術進步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既要肯定自己、又要否定自己;既要認知積累、又要清空放棄;既要工匠精神、又要創新轉變!
不斷“迭代”
樓仲平通過自身不斷的學習:在浙大學習進修、學習電腦設計,認知到自媒體作用,與年輕人鏈接、培養團隊,自己轉變教育工作……不斷否認自我、重新認知,實現迭代!
最后,樓總也鼓勵在座的創業導師們要認知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創業思維,我們不能再用以前的認知來理解今天的社會,而應拋棄固有的認知,保持終身學習,建立與年輕人溝通與對話的能力,不斷認知升級接受不斷變化和挑戰,迎合這個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