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浙商網3月24日消息“我知道義烏人創業初期雞毛換糖,搖著撥浪鼓走天下的歷史。義烏小商品是中國的名片,這個禮物很珍貴,濃縮了義烏精神,要把它轉贈給國家博物館。”去年,當一位義烏老商戶把幾十年前創業時搖動的撥浪鼓贈送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時,克強總理這樣說到。
三十年匆忙流逝,面對今天義烏大街小巷“雞毛換糖再出發,義烏精神再發揚”的標語,這些曾經的“敲糖幫”,還能搖響手中的“撥浪鼓”,在新的航道上飛馳嗎?
浙江在線記者劉禮文采訪雙童
“雞毛換糖”人緊抓行業規則和話語權
樓仲平,義烏雙童吸管董事長,也是最后一批“雞毛換糖人”。對于這段歷史,他有著與眾多老義烏商人同樣的情懷;而這種情懷在讓他成為義烏成功企業家的同時,卻又沒有迷失方向。
提起雙童,多數人會知道它是一家將綠色環保做到極致的吸管公司,其實,雙童頭頂上的光環卻遠遠不止于此。
“從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到如今成為國內第一大吸管企業,盡管年產值還不到2億,但雙童足以成為吸管細分行業的霸主。”這位謙卑、勤勉的企業掌門人對浙江在線記者說,雙童的創業史是無數義烏小商品企業成長的縮影,“這根吸管”恰恰記錄了義烏經濟發展的變遷。
1994年,樓仲平和妻子在兩間小作坊里,生產吸管,小日子過得還算紅火。但隨著競爭對手日趨增加,技術含量低、可模仿性強的吸管生產行業,讓樓仲平充滿憂患意識,粗放式生產已沒有了任何競爭優勢。于是,樓仲平作出了一個在當時來看十分激進的決定:將“雙童”注冊成品牌。恰好是這個動作,引來了大量媒體爭相報道,大幅提升了企業知名度。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在剛剛跨入21世紀的中國,大部分企業以外貿為榮,雙童也不例外。但事實上,外貿民營企業沒有主導權、沒有定價權,更沒有話語權,在國際貿易中十分被動。
2002年,深感危機的樓仲平再次做出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砍掉國外大客戶,將60%的銷售轉向國內咖啡館、超市等小客戶,從中推行品牌化建設。到2005年時,雙童的內、外貿份額已經達到了1∶1左右。
事實證明,樓仲平的選擇是正確的。2008年,金融危機讓中國制造企業蒙受巨大損失,許多吸管企業開始籌劃轉內貿做品牌的時候,市場競爭程度過于激烈使得少有人成功。而這個時候,吸管行業只有樓仲平的臉上可以看到笑容。“金融危機,我的訂單一點都沒有受到影響,一直維持翻番增長。”
“在一個行業中提升產業鏈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參與標準的制定。”在每一次風暴來臨前,樓仲平都敢為人先搶到自主權。2006年、2008年,雙童兩次先后參與了國家標準草案申請報告。此時,整個行業的規則制定和話語權都已經緊緊地握在雙童的手上,而這也為“雙童”進行外貿時奠定了話語權。
近年來,義烏再次掀起了“雞毛換糖再出發”思想大討論活動,希望喚起義烏人當年的艱苦創業和進取精神。
樓仲平和他的吸管王國
早在2011年9月,雙童吸管就做好了“再出發”的準備。企業的“五年計劃”明確提出科技創新、二代傳承和團隊再造的問題。在科技創新方面,雙童吸管制定出申請專利不少于200項,發明專利不少于10項,國際專利不少于10項,吸管專利占全球三分之一;創新產品占比達40%以上,創新產品銷售占比60%以上,內外銷占比達到7:3以上,形成企業二八原則掌控產業鏈微笑兩端。
“企業要走在市場前面,才有可能成為行業領先者。”抱著這樣的信念,樓仲平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而這也讓他成為了第一批入駐阿里巴巴的供應商。“2004年我就已經結識馬云了,成為第一批網商。此后隨著淘寶、天貓的上線,雙童吸管也是緊跟趨勢,上線了淘寶店和旗艦店。”
“雙童吸管走到線上并不是單純為了利潤。雙童吸管與小賣家不同,將吸管走上網上平臺銷售主要是為品牌推廣。在網上建立平臺一方面可以為消費者做引導,另一方面也為實體店做好線上平臺。”對于線上平臺的定位,樓仲平認為這是對線下渠道的有利補充。
如今,在雙童天貓旗艦店網頁上展示著愛心、動物、雙人吸管、兒童吸管等各種造型、不同功能的吸管,銷量也在節節攀升。
來源: 浙江在線-浙商網 編輯: 徐光